她时代   » 生活 

舌尖上的中国 3 回来了,第一集的主角却不是美食

2018年02月21日 15:53 来源:那一座城

昨天大年初四,拜完灶王爷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紧跟着来了。鲁菜的煎转黄花鱼,外酥里嫩,入口含化;九转大肠,色泽饱满,甜而不腻等等,你以为这一集讲的是鲁菜?那你就错了。这得从山东章丘,这个两千年前的冶铁重镇

昨天大年初四,拜完灶王爷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紧跟着来了。

鲁菜的煎转黄花鱼,外酥里嫩,入口含化;九转大肠,色泽饱满,甜而不腻 ……

等等,你以为这一集讲的是鲁菜?那你就错了。

这得从山东章丘,这个两千年前的冶铁重镇说起。

83 岁的王立芳,打了一辈子铁锅。儿子王玉海,儿媳高恒盘,得其真传,全家打铁为生。

打铁不仅是力气活,更是技术活。打一口锅,需要 12 道工序,7 道热锻,5 道冷锻。

更厉害的是细节之处。比如炒菜时,经常需要手持铁锅翻动,把手的手感就非常重要。王玉海打出的把手和锅为一体,只有 2 毫米厚,不仅传热均匀,还结实耐用,能给厨师很好的手感。

炒,绝对是中国美食独步世界厨林的绝技。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炒得好不好,事关锻造的两道工序—— " 打底子 " 和 " 打冷子 "。

打底子就是打出锅底的形状。太深、太浅、弧度不对都不行,会影响鲁菜翻勺的效果。

打冷子是捶打锅底,要打到光滑如镜面,能看到人脸才算合格。三万六千次捶打,少了一次也不行。

王立芳说,你糊弄它,它就糊弄你。

12 道工序,18 遍火候,10 几种工具,1000 度高温淬炼,36000 次锻打,才练就出一口好铁锅。

一道清水炒鸡蛋,让王玉海的铁锅发挥得淋漓尽致。没有一滴油,却丝毫不粘锅。

锅底够深,弧度适当,煎转黄花鱼才能在锅中翻转 180°,却汁水不洒,外表酥脆,肉质细嫩。

铸打扎实,厚薄恰当,熬糖上色才能不粘锅,九转大肠才能晶莹剔透。

正是他的铁锅,赋予了鲁菜必不可少的魂。

但在 2000 年左右,机器批量化生产的炒锅断了他们后路,章丘场冷炉清。短短两年,几乎所有铁匠铺都倒闭了。

捶打的声音止息,铁匠们的生命也逐渐微弱。

王玉海和父亲去买铁,因为没有车,只能拖着板车走 20 多里路,却连吃早饭的钱都舍不得花。王玉海欲哭无泪。

近些年,传统铁锅又重回人们视野。王玉海和老人们又重新拿起铁锤,这个汉代的冶铁技术中心,再次燃起了炉火。

今年 51 岁的王玉海,希望自己能干到 60 岁。媳妇也是辛劳却满怀期待地笑着。

" 有生命的器物,创造了有生命的美食。"

这或许就是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三季里,食器率先登场的原因。在云南陡峭的峡谷边,在江南精致的厨房里,在四川阴冷的地窖中,各种因地制宜的器具,在默默创造和守护着让人们咽口水的美食 ……

云南怒江边,怒族汉子黄有胜翻山越岭,找寻一种特殊的黑色石材。在石板上烧制的石板粑粑,蘸上本地蜂蜜,一口下去,焦香清甜,这是怒江夏天的味道。

河南三门峡的薛辉明,拿手绝活是砌穿山灶,这个能同时放 7 口锅的超长灶台,烧一次火,热七口锅。一次搞定几十桌酒席,不在话下。

51 岁的杜西峰,从小用铁锅翻沙子,练到颗粒不洒,才算是继承了陕菜之魂 " 花打四门 "。

泡菜是四川人的命。职业厨师兰明路,一心搜寻别人不要的老坛子,只为数百小时的封藏后,那一口地道的酸爽。

15 岁就在北京胡同里卖瓷器的张宏,在河北蔚县找到了他的最爱:坩子泥烧制的陶器。他设计出一款专盛红烧肉的粗陶碗,吃完肉的顾客甚至想留下来洗盘子,就为了换走那个碗。

食物是中国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。但正如片中所说,美食加美器,才构成了一次完整的饮食体验。

没有任何一个国家,比我们中国人更注重美食。长久以来,若不是掌勺之人,很少关注器具。但器具就像家一样,始终默默守护在我们身边,沾染了烟火,沉淀了岁月。

食器有形而无边,却让食物有了温暖的归宿。

▲以上图片来自央视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三季

你家有哪些 " 绝世 " 食器?

相关内容
标签: 舌尖上的中国

作者信息

桃子

桃子

文章数

213

总阅读量

11654623

大家都在看

猜你喜欢

prev next
Copyright © 2006-2018 Smartsh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蜀ICP备2021005646号-1